课文 咏雪

1、如果具体到“咏雪”这段文字,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将下雪比喻成“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恰当呢?能不能找出理由呢?

2、“像”与“美”兼具当然很棒,比如,还是说下雪,诗人岑参就有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以为就是因为这形容冬雪的语句既美且像,所以才那么动人,才流传千古。

3、【译文】

4、《咏雪》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语言精练,隽永传神,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被鲁迅称为“名士的教科书”。而《咏雪》所志之人即“咏絮之才女”谢道韫,因此篇,她的聪慧与才学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此文短短七十来字,语言凝练、隽永,意蕴丰富,通过语言描写、侧面烘托、结尾补叙等方法使才女谢道韫的形象鲜明可感。

5、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6、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诸如“俄而雪骤”,“白雪纷纷”等关键词,因为这些关键词,更倾向于是在描述下的是一场鹅毛大雪,而不是一般的小雪粒。所以,将这样的雪比作“柳絮”比“撒盐”更精当。

7、三字经《咏雪》

8、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古文常用翻译方法。

9、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10、作品原文

11、我在给学生讲这一篇课文时,最初依然是着重带着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妙。

12、侧面写出了雪花的美丽,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之情。

13、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4、这则出自《世说新语》的故事,是历史上关于下雪的著名典故之一。在《三字经》中就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说,谢道韫把白雪纷纷形容成“柳絮因风起”,因了这个精妙的比喻,她成了千古闻名的才女代表。后世常用“咏絮之才”来称赞有文才的女性,就是源自这个典故。

15、不美,但很像,李白把雪花比喻成席子实际上是极言雪花之大。由此可见,文学修辞中的“美不美”,和我们现实中常说的“好看”“不好看”还不能完全划等号,只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形象的,是生动的,就是“美”的。反之,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即使用再美的事物来形容,如果不能打动人心,不能引发共鸣,都是不美的。

16、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17、未若柳絮因风起,妙在把大雪纷飞的画面表现的出神入化

18、《咏雪》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咏雪》一文记述了东晋名士谢安与家中小辈把玩诗句的雅事,表现了魏晋时期书香名门高雅的家庭生活情趣。

19、教学目标

20、我借助《咏雪》这篇课文,给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意识,要把文学修辞中的“美”和现实中的“美”有意识地区分开来。

21、《世说新语》之《咏雪》

22、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23、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4、最精妙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柳絮一样在空中飞舞。首先柳絮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大家并不陌生,因风起,动态写出了柳絮飞舞的样子。这里用到了比喻,动态的画面,熟悉的事物来描绘雪花飞舞的样子,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文章的标题是咏雪,咏有赞美的意思。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微风拂过,柳絮轻轻柔柔地,在空中像跳舞一样,是不是很美。

25、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6、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同学觉得“美不美”应该放在第一位,有同学觉得“像不像”应该放在第一位。

2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8、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教养,以及和谐的家庭氛围。

29、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

30、我继续深入引导,如果只是“美”而不“像”,比如,本来长得猪八戒的模样,你非要形容成“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美则美矣,但是却无法引发他人的共鸣。可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像”要比“美”更重要。

课文 咏雪

31、但我接着追问,把下雪比喻成“撒盐空中”真的不行吗?比如,屈原在《九章》中就有“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这样的描述。其中的“霰”就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如果空中下的是“霰”,而不是雪花,那用“撒盐空中”就比“柳絮因风起”更形象了。

32、南宋朝(420-581年)时期,宋朝临江王刘义庆(403-444年)带领一大批文人编写,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33、《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34、我不是从“美不美”入手,而是从“像不像”入手,对学生的理由提出质疑。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南宋的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就说“撒盐”比喻米雪(霰),柳絮比喻鹅毛雪。

35、但反过来,“像”而不“美”行不行呢?比如,李白的《北风行》中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飞落轩辕台”诗句,也非常经典。但把雪花比喻成席子,一片片席子铺天盖地飘落下来,竹席也好,草席也罢,美吗?

36、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37、大多数学生都把“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美当成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也认同这个理由,毕竟,用“撒盐空中”这个比喻,确实美感上要差很多,在空中噼里啪啦撒盐粒,总不如柳絮在空中飘扬更具美感。

38、但接着的问题来了,“美不美”和“像不像”,在比喻这种修辞中,哪个要素应该排在第一位呢?

39、回到这篇课文中来,谢道韫把下雪比成了“柳絮因风起”,因为“像”,也因为“美”,而且因为这种“美”能够很自然地和现实中的美联系起来,所以才成就了这样一个出色动人的比喻。

40、七年级学生刚经历了由小学进入初中的跨越,教材难度增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有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咏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他们有吸引力,也有挑战性,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如果能由一篇课文的学习撬动《世说新语》整本书的阅读,便是功莫大焉。

41、学情分析

42、这时,我们就有了两个看起来非常充分的理由,一个是“美不美”的理由,另外一个是“像不像”的理由。

43、就在学生对我的这个理由表示认同时,我再次抛出新的问题。

44、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下联:王羲之看山心意相通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下联:王羲之吟风韵意相通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下联:王羲之来梅影人合一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