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的哲学句子

1、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2、文章赏析:

3、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4、《赤壁赋》第三段,苏子开导“客”时,提到这样一句话: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但是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时可以不变应万变。

6、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

7、从哲学意义上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指的是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强调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指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则强调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之中。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不要总为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耿耿于怀。

9、“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10、不懂得宽容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过分的宽容得到失去自己的自尊。

11、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12、写作背景:

13、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14、第一句比较好理解,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与我们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二句理解起来就比较难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世间万物,如日月星辰,永恒不变,而“我”的永恒不变该如何解读?

15、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16、第一种,这里的“我”代指人类,世间万物不变,人类代代传承,这样说来,人类也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上一句中的“变”则代指个体生命会随着时间消逝,与之对应,人类一代一代无穷已。人类的事业也是一样,虽然个体生命有限,不太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但后人可以接力,我们今天的好时光都是因为一代一代人地不懈努力得来的,所以,不可沉浸于自身渺小、人生短促的悲伤之中。

17、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18、要敢于质疑自己认为不相信的事情,并追究其中的道理。

19、做事情尽量要主动,主动就是没人告诉你,而你在做着恰当的事情。

20、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21、其哲学意义就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唯变化之快慢、程度及方式不同而已——即运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2、读书是学习,阅读自然,了解社会是更重要的学习。

2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24、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5、体现应变能力,变则通!

26、有什么好的想法,尽可能的用笔记下来。

27、在这里,我有以下几种看法:

28、第二种,这里的“我”值得是道家思想“生和死都是人生存在方式”的生死观,在道家思想里,生死如同四季交替,都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状态,“我”和世间万物一样,不会真正的消失,所以,何必感慨悲伤。苏轼本身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再加上自己屡遭苦难,对生死已经看得透彻,这一理解,也说得通。

29、不要等到下雨的时候,才想起忘记带了雨伞;不到万不得以,也不要在下雨时,向别人借伞。

30、《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变与不变的哲学句子

31、第三种,这里的“我”代指他的精神世界,即使苏轼的肉身有一天会消失,但的历史和他自己的作品会记录他,会传达他的精神,他会在千百年之后遇到你我这样的读者,从你我之中发现知音,这样看来,他的精神是可以永存的。

32、扩展资料

33、什么时候都不要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都拼在对别人的一蛰中。

34、这是我的一些拙见,越是深读,越觉苏轼思想高远,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真正的超然物外,“乌台诗案”折磨了苏轼,也是成就了苏轼。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