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的典故有哪些

1、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2、十三,杯水车薪。

3、孔子:受困陈国。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4、二十五,茅塞顿开。

5、四,事半功倍。

6、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8、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9、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10、释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11、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12、孟母三迁,举一反三,见贤思齐,孤家寡人

13、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

14、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15、七,王顾左右而言他。

16、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17、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18、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19、二十八,舍生取义。

20、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2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22、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23、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24、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25、释义:比喻和对方交流时,不能正面回答问题,只能绕开话题,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

26、十六,此一时,彼一时。

27、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28、三十,为富不仁。

29、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孟母三迁》:

30、一,五十步笑百步。

出自孟子的典故有哪些

31、十,缘木求鱼。

3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33、三,出类拔萃。

34、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35、释义: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后,不要责怪别人,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36、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37、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38、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39、二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40、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物之为急;忍者无不要也,急亲贤之为务。”

4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42、二十九,同流合污。

43、刻像殉母

44、五,出尔反尔。

45、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46、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47、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48、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49、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50、十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51、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52、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53、孟子在齐国,齐湣王送给他一百镒“兼金”,孟子坚决不接受。到了宋国,宋君送来七十镒,孟子收下了。到了薛国,薛君送来五十镒,孟子也收下了。

54、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55、释义:比喻自己具有和别人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比别人轻一点,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别人。

56、释义:就是指君主能够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共享快乐的生活。后常比喻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

57、释义:君子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就行。

58、孟母三迁

59、释义:能够把秋天鸟的毛端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喻人的目光敏锐,洞察事理,任何微小的事物和变化,他都能看得很清楚。

60、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出自孟子的典故有哪些

61、九,寡不敌众。

6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63、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64、释义: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65、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

66、释义:喜欢给别人当老师。形容做人不谦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67、释义:比喻在战争中,和对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根本不可能战胜对方。

68、十九,反求诸己。

69、二,心悦诚服。

70、释义:指当前最急切需要处理的事情。

71、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7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73、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

74、释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动物被宰杀。

75、释义: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住了,现在忽然打开了。形容人恍然大悟,忽然开窍了,道理想通了。

76、断杼教子

77、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78、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79、孟子杀猪

80、古代关于孟子的故事有断织喻学:

81、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82、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83、二十四,乱臣贼子。

84、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85、释义: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不孝的,就是不能尽到后代的责任。

86、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87、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88、释义:为了维护正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89、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与孔子也。”

90、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出自孟子的典故有哪些

91、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92、十二,君子远庖厨。

93、出自《三字经》“子不学,断机杼。”孟子有一次贪玩逃学没去学堂上课,孟母知道之后当着孟子的面将织布机的梭子砸断,用来告诫孟子凡事都应该持之以恒,不应该被外界因素干扰,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就像断了梭子的织布机一样,只能前功尽弃。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起到了良好示范,从此他勤奋刻苦一心向学,最终成了一代大儒。

94、释义:现在是一个时候,那是一个时候。任何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间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

95、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96、释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的人。

97、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98、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99、释义:出自真心的服气,不但服气,还发自内心的高兴。

100、释义: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辣,心中没有一点仁义道德。

101、这时候孟子的学生就无法理解了,于是陈臻忍不住发问:“老师,齐王给您一百镒,您不收;宋君给您七十镒,您收下了;薛君给您五十镒,您也收下了。这样厚此薄彼,是什么道理呢?”

102、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103、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104、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105、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06、始作俑者

107、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108、晨昏问安,母亲生病他亲自侍候汤药。次年母亲病死于齐国,他抚柩归葬于老家(邹国马鞍山北麓)。

109、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110、八,与民同乐。

111、孟子看着陈臻缓缓说道:“我这么做自然有我的道理。宋君送来钱财,特别说明是‘馈赆’,意思是送给我做盘缠路费;薛君送来钱财,特别说明是‘为兵馈之’,意思是要我加强安全防范。这是二位国君的一片心意,我怎么能不收呢?而齐王只是单单送钱给我,这是想收买我。君子怎么能被人收买呢?”

112、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113、释义:意思是说不要盲目迷信书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要活学活用。

114、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115、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116、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17、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18、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119、释义:却是退却。退却别人的邀请,就显得对人有点不尊敬了。

120、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出自孟子的典故有哪些

121、二十三,尽信书不如无书。

122、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123、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124、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

125、孔子听邵,孟母三迁,孔子问道

126、二十一,好为人师。

127、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128、释义:古时候男女结婚,都要有媒人介绍,然后父母做主。

129、释义:跟坏人搅在一块,一同做坏事。

130、亚圣孟子事母至孝,孟子为了报答母亲仉氏的养育教诲之恩,五十五岁在齐国任客卿时,回故里迎接母亲到齐国共享荣华富贵。

13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132、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133、六,水深火热。

134、二十七,舍我其谁。

135、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136、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137、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138、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139、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

140、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41、释义:叛乱之臣和忤逆之子。后泛指心怀不轨的人。

142、释义: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办法和方向错误了,永远不会达到目的。

143、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144、二十二,何出此言。

145、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

146、孟子欲休妻

147、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148、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149、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50、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出自孟子的典故有哪些

151、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152、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153、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154、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55、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徒劳无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156、释义:形容道理很浅显,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

157、十一,明察秋毫。

158、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159、十七,当务之急。

160、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61、十八,独善其身。

162、孟子:断织喻学。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163、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164、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165、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里那样越来越深,像在火里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们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

166、、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167、二十六,却之不恭。

168、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69、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170、十四,不言而喻。

171、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72、释义:除了我还能有哪一个人呢?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自己做的事,绝不退让。

173、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孟子的故事。

174、母亲去世后,孟子悲痛万分,因为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儒学思想,辅佐齐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亲殉葬,在乡守墓一年返齐。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